【身边的好老师】不忘教书育人初心,做学生信赖的良师益友——记柳职好党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古志华
新闻网通讯(文、图/马克思主义学院 黄志卫)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爱的事业,这是一种对祖国的爱,对民族未来的爱,敬业爱生、无私奉献是这种爱在教师身上的体现。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教师古志华用满腔热忱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亦师亦友,陪伴学生成长,如春风化雨,润泽学生心灵,如烛如灯,照亮学生前程。
做关心学生思想成长的有心人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古志华坚持以了解学生的思想认识状况作为新课程开始的前提条件,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都围绕学生的所思所想,将促进学生思想成长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学生们常感叹“古老师好像对我们怎么看问题总是那么有数!”“姜还是老的辣!”古志华的回应是:“因为我长期关注着你们的所思所想呀,我就是干这行,不了解就不正常了!”
在教学中,古志华常说课堂上的问题探讨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是否认真之别。他积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实事求是带领学生成长。尤其对待“学困生”,不疏离、不歧视,不回避敏感和现实问题,与学生一起真诚解惑,促进学生成长。他曾教过的一个学生,课堂上特别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每次都很紧张、很慢、大汗,甚至胃痉挛,有时中途被迫停止回答问题,开始的时候常被同学们哄笑,古志华每次都认真而耐心地对待,课间常与该生沟通,同时还耐心引导班级其他学生对该生给予尊重和帮助,此后,课堂上再没有同学们的嘲笑声。经过师生们的共同努力,大半个学期下来,该生课堂上的相关症状大大缓解,不再成为学习的困扰,结课后,这名学生还专门送了一张明信片表达了对古志华的感激之情。
古志华认为思想成长也需要讲究方法,在教学中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将通过教学而促成的学生思想观念转变视为学生仅仅获得了阶段性的“鱼”。在教学中,古志华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思想自我成长的理念,认识到种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和问题背后,都有实实在在的“为什么”。通过一次次的课堂训练,学生不仅视野得到开阔,还形成了批判创新的思维习惯,为思想观念的与时俱进准备了“核心能力”。
做个以身示范的长者
古志华在教学中对学生要求严格,对自己要求也是一丝不苟,给人满满的正能量。他乐于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思想和人生阅历,尊重爱护学生,主动为学生更好更快成长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支持。在他的引导下,很多迷茫的学生也开始认真具体地思考人生问题:高职学生和中职学生的不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现实需求与理想信念的关系,学习目标和计划,人生价值追求等。他爱管“闲事”,但却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学生评价他“严格严肃,却让人觉得亲切,不显老却有长者感觉”。古志华自身课程任务重,爱人在外地工作,孩子还小,家庭事务繁忙,但他克服困难做到既顾小家,也顾大家,学生邀请他做社团指导老师,并非社团挂靠专业老师的他二话不说,承担了下来,坚持在业余时间对学生社团进行指导。
古志华要求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理论工具,重视思想观念在社会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自己也给了学生很好的示范。他的课堂很多时候是研究课,从日常生活的现象与问题、学生思想实际出发,中间是由表及里、引人入胜的分析和讨论,最后一定会有理论和方法的总结,学生们在课堂上不断熟悉了这一“套路”的过程,也养成了研究意识和习惯。古志华的“书包”里,常放着书籍、笔和笔记本,课间也常阅读或写东西,从他的言行中,学生们很容易体会到,一个提倡以研究态度对待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人,他自己就常常处于学习和研究的状态。正是这种研究的态度,使其自身在科研和教学上都在不断走向成熟,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和深刻讨论,让学生感受知识的魅力,使很多之前对政治课“有看法”的学生,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油然而生敬畏之情。
做个受欢迎的严师
新课程开始时,面对学生业已形成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轻视态度,古志华既不是一味批判,也不会听之任之,他要学生首先摆正心态,结合思想和社会生活的实际,认真开展讨论,最终,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明白自己以前是多么的幼稚和盲目。这种深刻认真的精神与学生的轻视态度形成的碰撞,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斗志”,进而共同讨论这一领域知识的意义和作用,也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形成了这门课“不好玩”但“有价值”的严肃态度。
课堂上,古志华坚持原则,注重细节,不迎合部分学生追求单纯“好玩”或“轻松”的要求,常教育学生作为成年人要理性看待课堂,增强上课的目的性,提高课堂上的自我管理能力。对学生回答问题时表现出来的随意性和“负能量”会随时指出来,耐心地进行教育。课程开始一段时间后,学生原来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如公共场所吸烟,穿拖鞋、穿背心进教室等不文明现象消失了,对学习应有的严肃感、神圣感和责任感也逐步建立起来。
古志华生活照
古志华(右一)课后与学生们交流